BJD娃娃:Z世代收藏与养娃文化解析
BJD娃娃:Z世代收藏与养娃文化解析
“Z世代”的爱好里,BJD娃娃牢牢占据着一席之地。
BJD,即Ball-Jointed Doll,球型关节人偶。最早时,人偶深受欧洲贵族的喜爱,到了20世纪30年代,德国艺术家汉斯·贝尔默根据早期木质人偶改进了制偶技术,制造出了一具球形关节木制人偶。随后,学习到了制偶技术的日本人偶艺术家们在贝尔默的基础上,创作出了更加美丽精巧的BJD作品。
恋月姬人形写真。/恋月姬官网
BJD的发展与传播
20世纪末期,在日本成立的娃社(即设计生产玩偶的公司)Volks推出了广为人知的系列Super Dollfie(简称SD)。这也是早期大家把BJD称为SD娃娃的原因。
Supper Dollife系列BJD,图为“缎带骑士”。/@VOLKS_official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与传播,国内娃社的数量也不断增多,比如在2005年诞生的首个本土品牌DollZone、以盛产古风帅哥著称的龙魂人形社、平价美好的MK等等。除此之外,一些独立开仓、不依附于任何公司的人形师也逐渐涌现,给了玩家们更多的选择。
两只国产娃娃。/受访者提供
娃圈的消费与文化
所谓娃圈,是指由BJD爱好者们组成的爱好社群,实际上,他们的年龄层早已超越了“Z世代”的范围。虽然现在娃圈已颇具规模,但是很多圈外人还是对娃妈们抱着各种各样的疑问和误解。
“我想入坑,但是听说不是富婆玩不起BJD,这么精美一看就很贵吧!”
“养BJD和养小孩是一样的吗?”
“一定是孤僻没朋友才会想养人偶吧,阴森森的。”
就这些问题,我们和正在读大学的小尺寸玩家包包、已经是社会人的全尺寸玩家然然和最爱大帅哥的小千三位娃妈聊了聊。在娃妈眼里,“养娃”到底是怎样的体验?
养娃的圈中圈:追星?芭比娃娃?布袋戏?
小尺寸玩家包包目前是个时差党,正在美国攻读硕士。她的入坑与追星有关。
追韩国明星的时候,包包喜欢在ins上刷相关的图片,碰巧看到了仿idol妆的BJD。
这些娃娃和包包印象中充满欧美感的BJD大相径庭,它们精致的妆发立刻吸引了包包的注意,她渐渐地产生了自己养一个的念头。在朋友们的推荐下,她接回了一个国产的小尺寸女娃。
BJD在具体尺寸的选择上,实在太多太多。图上也并非全部。 /@娃圈洞娘
娃圈消费知多少
“玩娃娃吃钱包。”
入坑以后,要买的东西渐渐多了起来。小到眼珠头发,大到布景道具,都是需要支出的地方。
娃娃本身的可塑性是非常强的。玩家从娃社接回一具没有任何装饰的“裸娃”后,可以一点点将它妆扮成完全符合自己心意的样子。
圈外人总是有玩娃娃的都是富婆的刻板印象,可事实是怎样的呢?
是的,娃圈消费的上限很高,但下限也可以很低。这就是圈内所说的“富养”和“穷养”。
有的娃妈会在购入价格高昂、做工精美的娃衣后拍视频分享,不买也能欣赏到。/@_团团_
此养“娃”非彼养娃
看到娃妈在BJD上的消费高了,有的人会说,你这么喜欢养娃,为什么不自己生一个来摆弄?
此养“娃”非彼养娃,首先我们需要弄清楚BJD对于娃妈们的意义,以及BJD与娃妈之间的连结。
当这个“何不生娃”的观点抛给包包时,她有些震惊,表示自己从未将两者联系到一起过。
包包认为,自己的BJD是自我风格特征的一种投射——朋友们眼中的包包是个酷酷的女孩,所以她的娃娃也时常穿着oversize的服装。
包包的酷女鹅,和她在日常着装风格几乎一致。/受访者提供
孤僻的人才玩娃?大No特No
可能受到东亚国家民俗文化的影响,“人偶”给人的印象大多不太正面。比如宫斗戏里常见的扎小人或是邻国的养小鬼传说,都会让圈外人对娃妈产生一些误解。
没有朋友?思想不正常?阴暗?是时候粉碎这些刻板印象了!
包包的留学之旅开启得很匆忙,她甚至没能好好收拾行李。在这样的情况下,她没能带上她的“小女儿”。在采访中她坦言在海外求学确实会孤独,也会想念自己的娃娃。但是BJD并不是她在生活中唯一的慰藉。
在国内的时候,她会带着自己的娃一起跟朋友出门,大多数朋友都是非常喜欢她的BJD的。她们一起旅游拍照,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
一起出去玩。/受访者提供